官方微信
“15%的美国企业现在准备离开中国!”这个数字出自上海美国商会最新发布的《2012到2013中国商业报告》,而我认为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劳动力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将使很多制造业企业不会轻易离开中国。但这提醒我们,中国在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路上绝不能回头。如果说原有的制造业潜力指的是劳动力和环境的话,的确,中国不能再继续涸泽而渔了。
很多舆论都在说制造业远离中国,这个过程真的在发生吗?是“远离”吗?中国的制造业总量仍然在保持着快速增长,“中国成本的增加导致制造业正在大举回归美国”的言论稍显片面。有一些低端制造业会因为劳动力等原因转移到劳动力更加便宜的东南亚国家,但是整体上来看,来中国或者在中国继续建设生产能力的制造业企业还是络绎不绝。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正在发生的页岩气革命,会让像美国这样的老牌制造业强国的相关产业成本骤降,还有现在谈论还有一些为时尚早的3D打印技术等等。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中国制造业的提升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低端制造业的衰败,可能还伴随着部分企业转型升级失败的阵痛。但是政府应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在政策和投入上进行产业引导和哺育。
制造业转型的方向是“新需求、高附加值和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发、制造和售后服务上建立一系列自己的核心能力。从企业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更贴近市场、了解消费者(或客户)需求去进行研发(包括设计),改进制造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通过投入建设物流、建立和提高服务标准来保证售后质量等一系列要求。而对于国家来说,明确这个方向之下,要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这就意味着政策支持,如税收、人才、减少准入限制、减少行政管制等方面。
从模式上来看,韩国制造业如三星的崛起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认为“只有做得对的事情,没有做得对的企业”。十年前学日本,如今又快给索尼盖棺定论于“死于绩效”。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那么大的制造业国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转型升级。所以,韩国也好,日本德国也好,我们都可以去借鉴他们做对的事。但在道路上和模式上,中国必须走自己的产业升级之路。
为此,中国企业最需要积累的就是价值链两端的研发和服务。这两点都离不开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中国制造业想要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积累是长期的,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的华为,华为不是一天建成的,几十年的持续积累和投入是华为之所以是华为的原因。又比如现在海尔做“人单合一”,让2000多个前方经营体成为研发和服务的主体,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企业在不同阶段,其运营管理上的问题、困难和需要都不一样。可能对于中国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来说,他们面对的问题是转型升级中如何“往上走”的问题,这里包括了产品和品牌战略、渠道战略、研发战略、海外公司的管控模式和力度如何等等。而对于一些中型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其要点可能还是在于精细化管理,包括了采购、生产运行、销售等一系列运营问题。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