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认为“草根”的安踏,悄然之间已脱胎换骨。
一、371亿,安踏重磅宣布
安踏,一个国人眼中的平价运动品牌,这次彻底颠覆了大家的对它的印象。
月前,安踏突然宣布,以高达40%的溢价收购芬兰体育巨头Amer Sports,交易总价46.6亿欧元,折合371亿人民币。
Amer Sports成立于1950年,员工超过8000名。也许我们对它不太熟悉,但说起它旗下的始祖鸟、萨洛蒙、威尔逊等品牌,很多人就如雷贯耳了。
如果实在有人没听过这些品牌,不要着急,这并不代表你孤陋寡闻,而是它们太过高端。下面这张图是始祖鸟在天猫旗舰店的售价,一件外套2.6万,看完后笔者也陷入了沉思……
总之,在这次大手笔收购后,安踏高端化与全球化的野心暴露无遗。而在它前面的两座大山,耐克和阿迪达斯已后背一阵发凉。
二、从晋江杀出一条血路
福建晋江,一个彼时名气甚小的县城,从1990年开始,掀起一阵猛烈的运动鞋风暴。
1991年,陈棣镇的丁和木、丁世家、丁世忠三父子顺势而为成立安踏运动品,用意“安心创业,踏实做人”。
与安踏同时成立的,还有德尔惠、喜得龙、金莱克,如今它们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惨不忍睹。
1999年,安踏80万签下孔令辉作为代言人,又豪掷300万在央视打广告,这是它一年的全部利润。
当时晋江鞋企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丁氏父子却投入重金打造自有品牌,外界一片看衰声。
面对质疑,丁世忠怒斥道:“是知道安踏的人多,还是知道孔令辉的人多?”
丁世忠赌赢了,第二年悉尼奥运会,孔令辉一举夺得冠军,安踏由此一炮打响,销量迅速飙升,从1999年的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2.6亿。
2007年,安踏上市,融资超35亿港元,创下中国本土运动品牌在港募资最高纪录。
2008年奥运会时期,国内众多运动品牌不知听到什么风,纷纷加大生产力度,没想到一夜之间,整个市场形成囤货危机,损失惨重。
而安踏却稳住阵脚,在全国各个城市猛开店铺,不仅解决了囤货,而且还实现了对老大李宁的反超。
2009年,阿迪达斯与中国奥委会的合约到期,耐克、阿迪、李宁等十多个品牌商对下一任赞助虎视眈眈。最终,安踏以刷新奥运赞助商记录的6个亿中标,外界哗然。
丁世忠态度无比坚决,面对家族强烈反对,他在会上激动得破口大骂:“××,还有没有比这个资源更好的?没有?那就做这个!”
事实证明丁世忠又选对了。从此之后,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像开了挂一样,金牌拿到手软,安踏的名声也越打越响。
三、在国内已无敌手
超越李宁之后,安踏在国产老大的位置上越坐越稳。
创始人丁世忠曾说,过去十年,安踏做对了几件事:
第一是坚持安踏品牌的大众定位;
第二是赞助中国奥委会,让安踏与中国站在一起;
第三是从品牌批发型公司成功转型为品牌零售型公司;
第四是单聚焦、多品牌的品牌矩阵;
第五是创新。
靠着单聚焦战略,安踏瞄准中低端市场,在中国一、二、三线城市开了超过1万家门店。
上市十年,安踏营收、利润增长5倍以上。2017年,安踏总营收166.93亿元,而同年,李宁、361度、特步营收分别为88.74亿元、51.58亿元和51.13亿元,安踏几乎相当于三家之和。
2018年6月,安踏市值高达1300亿港元,相当于李宁+特步+361度之和的三倍,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位列行业全球第三。
直到这时,人们才发现,安踏和追赶者的差距越拉越大,它在国内已经再找不到对手了。
四、不做中国耐克,要做世界安踏
371亿拿下Amer Sports,这已不是安踏第一次进军海外。
早在2009年,安踏就收购了意大利运动潮牌斐乐。彼时,斐乐亏得底裤都找不到了,但安踏接手后,短短几年就扭亏为盈。
收购前,斐乐仅60家店,收购后门店飙升至1248家,2017年,它的营收逼近50亿大关。
尝到甜头后,安踏提出“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发展战略,开始全球买!买!买!
2015年,安踏完成对英国户外休闲、登山运动品牌Sprandi的收购;
2016年,安踏斥资1.5亿元收购高端滑雪品牌Descente在中国的业务;
2017年,安踏全资收购童装品牌Kingkow(小笑牛);
同年,安踏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经营户外品牌KolonSport(可隆)。
目前,安踏已有9大品牌,覆盖低、中、高端市场,涉及专业、儿童、户外、休闲运动等每一个领域。
当别人都专注于自身品牌形象的时候,安踏早已将目光放到集团发展,品牌扩张的层面。
正是这种战略眼光成就了安踏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