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蹒跚起步,利用外资“借船出海”,实现农村工业化;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外贸奇迹,成为闻名全球的“世界工厂”;再到突围国际金融危机,自主创新“造船出海”,实现低端代工厂转型升级为创新要素汇聚的“东莞智造”。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莞在外界的一片片质疑声中开启充满挑战的“二次创业”,打响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突围战”。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在这里吹响。
1978年,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创办。
“三来一补”激荡农村工业化浪潮
1978年7月底,40岁的香港商人张子弥在东莞二轻局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虎门。此时,他在香港荃湾的两家工厂,已被不断上涨的成本逼到濒临倒闭的边缘。几番考察后,张子弥看中了临街濒临倒闭的太平竹器厂,并打算将其改造成手袋厂。
9月15日,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粤字001”——太平手袋厂正式投产。工厂第一年就获得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第二年,第一幢2000平方米的新厂房拔地而起。
“张子弥们”带来的聚集效应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东莞各村镇的热情被充分点燃,纷纷利用“三堂”——饭堂、会堂、祠堂开设工厂,承接各种港资“三来一补”业务,带动这种模式迅速在珠三角及全国推开。
面临世界产业转移的困局,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香港制造业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列车不期而遇。
改革开放前,东莞每年稳定向国家上交粮食4亿多公斤,排在全国县级单位前三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1987年底,东莞已有“三来一补”企业2500多家,遍布全市80%的乡村,加工产品涵盖毛纺、服装等15大类4000多个品种,创汇214亿美元,居全国县级单位之首。
当年,新华社记者王志纲和同事在珠三角调研后,对顺德、南海、中山和东莞印象深刻,撰写文章《广东跃起四小虎》。当时,四小虎各具特色,东莞是“洋枪队”,顺德是“地方部队”,南海是“游击队”,中山是“国家队”。
“店厂分离、前店在港、后厂在莞”的“珠江模式”,由此激荡起东莞农村工业化的浪潮。
IT制造成就“世界工厂”
上世纪80年代末,同样遭遇成本压力的台商,也瞄准了东莞这片热土。
2018年4月21日,台企万泰光电迎来30周年庆典,企业董事长张铭烈回忆起当年落户虎门龙眼的情景,“若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当时根本不可能租到3000平方米的厂房。”1988年,万泰光电成为落户东莞的首个台资企业。如今有3000多家台企在东莞聚集,东莞也被台商视为“第二故乡”。
台企以及随后而来的大型跨国外资企业,带动了国际IT制造业向东莞转移,东莞逐渐从电子玩具、收音机等低端组装,向电子元器件再到电脑及网络产品制造大发展。随着电子类企业的集聚,上下游配套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以台式电脑整机为例,95%的配套都可以在东莞完成。
在1994年到2005年十余年间,东莞IT产业年均增长38.2%,产值超过工业总产值的50%。东莞成为对全球IT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地。
除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东莞还逐步形成了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支柱产业,形成了完备的外向型工业体系,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无论你在哪里下单,都在东莞制造”成为IT乃至制造业界的流行语。
到2007年,东莞生产总值达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保持了年均18%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一度排名中国各大城市第16位,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的奇迹。
此时的东莞,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闻名全球的“世界工厂”。
在气派科技的生产车间内,机器代替了大部分工人。
创新“突围战”推动制造业跃升
2008年1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中国南部。几个月后的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东莞制造”也遭遇了寒冬:合俊、万士达、联胜、诺基亚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关停搬迁转移,引发了外界对东莞出现企业“倒闭潮”的猜测。
国际金融危机成为东莞改革开放的分水岭。海外订单减少、企业利润下降、代工企业倒闭……依靠要素驱动的旧路似乎走到了尽头,盛极一时的加工贸易“东莞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在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下,东莞加快谋转型、求突围。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在优化存量上下功夫;引进大批创新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在拉动创新驱动增量上不断努力;“科技东莞”工程、“机器换人”计划、“倍增计划”等相继实施……在一场场“突围战”中,推动制造业的跃升。
全球每五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产自东莞。这是“东莞制造”在国际智能手机大潮中诞生的新奇迹,也是这座城市创新“突围战”的生动案例。凭借电子信息产业良好的基础,东莞智能手机企业在关键领域持续突破、价值链掌控能力提升。如今,一个世界级的智能终端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位于松山湖的中图半导体科技公司的无尘车间里,刻蚀设备在一块块4英寸大小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上刻出精准的图形。这家成立短短4年的高新企业,已经以40%的占有率成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凤仪很干脆地回答:“创新!”
创新驱动的主体是企业。近年来,一大批像中图半导体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在东莞加速成长。目前,东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58家,是2009年的16.5倍。
与此同时,大量流淌着创新科技“血液”的民营企业,与东莞一同实现“突围”。2012至2017年,东莞民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接近20%。目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东莞GDP比重近五成,使得东莞产业的根植性大为增强。
剑指创新型一线城市
“衷心祝贺祖国科学家利用散裂中子源做出世界一流实验成本,为建设先进科技立功。”今年9月,位于东莞大朗镇水平村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收到来自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亲笔信。一个月前,这一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去年8月,散裂中子源与东莞东阳光集团举行了硼中子俘获治疗项目合作签约,这种疗法具有安全性高、定位精准、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未来有望为癌症患者的治疗带来福音,迈出了产业化的第一步。自运行以来,散裂中子源首期三台谱仪已完成了21个样品实验,涵盖了锂离子电池材料、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功能薄膜等。
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将进一步引领“世界工厂”从制造大市向创新大市转变。
以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为核心,东莞还在高标准规划建设约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今年4月,由中科院院士王恩哥领军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珠三角分部率先成立,已有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0多个研发团队进驻。
对标高质量发展,东莞计划用7年时间,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五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城市产业新支柱。
砥砺奋进,逐梦前行。一座充满新生机的创新型一线城市正崛起于珠江东岸。
金句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球制造业上一轮转移浪潮中,东莞凭借毗邻香港、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低等优势,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工厂”。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紧抓IT业环节向成本洼地转移的趋势,东莞逐渐成为对全球IT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地。
在以生产环节分工为特征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里,东莞抓准了配套加工业这一个环节,顺利融入了全球经济之中,并且使得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行业逐渐成为城市的龙头产业。
对此,时任IMB亚洲区副总裁李祖藩在一次展会上说:“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后来,“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句话被频频引用,用来形容东莞制造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影响全球的最好注脚。
还有一组说法也广为人知:全世界1/5羊毛衫东莞造,全世界1/10运动鞋东莞造,全世界1/5的电脑和手机东莞造……
“东莞制造”随着这些金句响誉全球,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由此诞生。
评论
实干闯关实干圆梦
1978年7月30日,香港商人张子弥穿过一片片绿色田野,出现在虎门地界上,来到太平竹器厂“求合作”。厂长刘艮和唐志平纠结了许久:跟港商一起合作,有没有资本主义成分?有没有资产阶级思想?搞三来一补会不会犯错误?最后,他们还是拍板决定:做!
就是这个“做”,促成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建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第一扇窗。而东莞,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先行者,以及最坚定的践行者。
4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不管风雨与曲折,面对种种思想障碍与非议,东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只要符合这一原则的就大胆去做。
最早发展“三来一补”,有人认为“两头在外两头黑”,还有人认为“满天星斗,独缺明月”,但东莞坚持发展外向型工业,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分工,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为东莞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活力。
通过积极吸引外资,东莞的民营经济在与外资企业的协作配套中逐步成长,一批民营企业创业者和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低层次的“三来一补”和要素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成长起来的民营经济撑起了东莞的半边天。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敢想敢干,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市场机制”+“外资(含港资、台资)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格局,探索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闯出了一条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之路。
实干,让东莞从昔日一个农业县崛起为一座交通发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实干,让东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干,也必将让东莞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创新发展,再续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