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个美国女人脚上穿的鞋,就有1双来自他的企业。
COACH、GUCCI、UGG这些大牌,都是找他的企业来代工。
连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都放心地把自家的品牌交给了他。
他就是华坚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华荣。
现在他看似风光,一路走来也是非常辛酸:三次失败,三次东山再起;最惨时欠债500万,差点跑路去俄罗斯……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女鞋教父”张华荣的创业故事。
/ 01 /
“只要不种田,我什么都愿意干”
从小喝米汤长大、吃过最好的饭是酱油加辣椒拌饭、初中读了没几天就辍学去当兵……1958年出生的张华荣,根本没过了几天好日子。
当兵回来,因为学历太低,张华荣四处碰壁,根本找不到工作。
眼看着其他战友都回去种地了,张华荣却做起了木工、补锅匠、油漆匠,还做过各种小生意。
这样一路折腾,张华荣还只是个小生意人,直到1984年,他开始从浙江贩鞋子到老家江西卖,来来回回非常折腾。于是他开始琢磨:“这种鞋子看起来不是很难做,为什么我不自己尝试来做呢?”
说干就干,他拿出全部积蓄,东拼西凑4000块,买了3台缝纫机,请了8位女工,开起了“青春鞋帽厂”,专做北京布鞋——这是当时江西第一家民营鞋厂。
经过7年打拼,张华荣的事业越加红火,到了1991年,他的鞋厂已经有200多人,资本超过100万。
/ 02 /
三次失败三次奋起
一起一落:被骗开厂,差点血本无归
1992年,一个叶姓台湾老板找到张华荣,说要合作办厂,于是当年10月,“华坚”公司成立。
台湾老板对张华荣说,你先买机器、招工人,我随后打钱给你买原料,然后我们一起赚大钱!
张华荣信以为真,买了机器,建了5000多平米的厂房,还招了560多名员工,一切都准备好了,没想到那台湾人居然跑了!
迫于无奈,张华荣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毕竟钱都砸进去了,努力点或许还能捞回来一些。
靠着勤勉和诚信,张华荣的企业不仅没倒,反而越做越好,到了1996年反而赚了不少钱。
二起二落:欧共体反倾销,抛下一切去东莞!
好日子没过几天,意外又来了,当时欧共体对中国的鞋子进行反倾销,华坚来自欧洲的订单全部取消!
经过考察,他得知远在千里之外的东莞,鞋业已经成气候,企业要想真正发展,必须到东莞去。
1996年,张华荣来到东莞,掏出全部身家100万,买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台资鞋厂,开始自己的东莞创业之路。
三起三落:在东莞欠债500万,差点跑路去俄罗斯!
在江西,他做的是低端的布鞋,在东莞,大家做的都是女鞋,这就需要更现代的机器、更高端的人才。
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订单……张华荣一下子陷入了绝境,到了1997年底,工厂已经欠债500万,订单一张都没有。
张华荣走投无路,想花点钱逃到俄罗斯,他打电话和家人商量一下,没想到却被一向疼爱他的母亲痛骂一顿:“做人要有担当!”
这一句话,让张华荣一下子清醒过来。他打定主意,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大不了就坐牢,或者打工还钱,总之不能让自己心里有愧。
幸运的是,选择坚持的张华荣,终于等来了一张救命的订单——世界著名的鞋业贸易商派诺蒙看中了张华荣,第一张订单就给了他30多万双。
接到订单,张华荣立刻带着员工们赶工,20天后就出了第一批货。没想到因为经验不足、时间紧迫,一部分是不及格的。
他当着客户的面,把所有不合格的鞋子烧了,并承诺如有假货就全部销毁,宁可一分钱不赚也不欺骗客户。
自此之后,诚信就成了华坚的金字招牌,张华荣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
靠着勤勉和努力,张华荣带领华坚一步步壮大,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女鞋制造企业。
/ 03 /
成就“非洲鞋业之王”
虽然张华荣在东莞的生意越做越大,但东莞的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他也开始琢磨,怎么样才能减低成本?
恰好此时,他和一群企业家,在政府的组织下外出考察,来到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一来到这地方,所有人都被吓到了,这也太落后了吧?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10个国家之一 ,拥有9900多万人口,但GDP只有我国贵州省的三分之一不到。
与南边的邻居肯尼亚相比,它落后了整整10年。
这里贫穷落后,饥荒、战乱时有发生,47%的男性和31%的女性都是文盲。
贫穷的背后,他看到的是:埃塞俄比亚劳动力成本低、皮革资源丰富、出口全球零关税。
就这样,张华荣开始在埃塞俄比亚建厂,仅仅3个月工厂就开工了,有2条生产线,500多名工人。
张华荣深知非洲文化和中国大不相同,但他决心要用中国的传统文化管理非洲员工。
短短1年,他就来了16次非洲,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0点,没有周末,也没有什么娱乐,都是在工作。
来到非洲,他就和员工同吃同住,经常摊着双手给那些非洲员工们看,“你们看看我的手就知道,我从小都是干活的命。”
他会请太极师傅教非洲员工练太极,让他们感受中国人的“刚柔并济”。还认了6个非洲干儿子,带他们来中国游玩、留学,让他们好好体验中国生活。
▲ 干儿子之一“上海”
如果人在中国,他就不顾时差,在深夜三四点和非洲进行视频通话,了解当地情况。
这种“中非结合”的管理模式,收到了奇效。
张华荣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厂,已经有了6000名员工,一年出口240万双鞋,占埃塞俄比亚鞋业出口份额的50%以上,是该国最大的出口企业。
这一家工厂,也被称为“非洲富士康”,让该国数亿万人脱离了贫穷,张华荣也被成为“非洲鞋业之王”。